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一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2030年中国的健康指数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解读,一起看看为什么叫健康2030吧。


健康中国203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健康2030?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目前再增加约3岁,达到79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30%。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目前29.3降至25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4年的3.6亿人上升至5.3亿人。


2030年“健康中国”什么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根据这一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2030年中国的健康指数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延长寿命减少死亡】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2030年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目前的8.1‰、10.7‰和20.1/10万,下降至2030年的5.0‰、6.0‰和12/10万。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4年的3.6亿人上升至5.3亿人。


【措施】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食物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


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专家点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现“井喷”态势。我国成年人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每四个中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有不少人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高。如果仅仅将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规划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


【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


【医保成熟定型】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措施】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


【改善健康环境】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2020年超过80%,到2030年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在2020年超过70%,到2030年持续改善。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举措】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分享